目录
一、学校简介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三)本科专业设置和在校生情况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五)留学生教育及本科生海外交流情况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二)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四)教学设施基本情况及其应用情况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二)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
(三)教材建设
(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五)实践教学
五、创新创业教育
(一)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
(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项目驱动机制
(三)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六、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情况
(二)相关部门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情况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四)教学质量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七、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风与学习效果
(二)毕业和就业情况
(三)扎实推进就业工作
八、主要办学特色和办学成绩
(一)立足咸阳面向陕西,为基础教育培养全学段合格师资
(二)依托“帝都”文化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开展督导进驻院系工作,探索高校教学督导新模式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措施及建议
(一)办学经费不足
(二)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
一、学校简介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咸阳,占地68余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万余人、继续教育学生6000余人。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28个研究机构。目前,有本科专业51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教师教育中心、咸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咸阳发展研究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16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28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国家级优秀人才3人,入选陕西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人计划”、“三秦人才”、“科技新星”、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社科联专家等50余人,入选咸阳市第四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科学技术拔尖人才、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8人。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历史地理学、关中古代陵寝文化、光化学分析与电化学分析、摩擦材料、高电荷态离子物理、电磁波多尺度理论、古代文学、儿童文学、微分流形理论、小波与图像处理、基础数学、教师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层社会治理、区域资源环境、旅游发展与规划、关中民间艺术文化、唐墓室壁画、秦汉乐舞、于右任书法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中国史(历史地理学)为省级优势学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等称号。
建校近40年来,学校秉承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服务地方,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建设“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层次、多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层次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践行“厚德•博学”的校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学校办学理念:服务地方、引领社会
2.学校办学定位: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层次、多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大学。
3.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层次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4.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思想作风朴实,专业基础厚实,实践能力扎实,适应能力较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5.服务面向:立足咸阳、面向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
(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1.专业培养目标:
总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具体目标:各专业的具体目标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道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为基础,一是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发展规划等文件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二是体现企业行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三是结合各专业培养特点,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2.专业特色: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的专业体系逐步形成了以下特色:
(1)师范性
学校现有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历史学、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生物科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汉语国际教育、艺术教育、教育技术学、书法学等教师教育类专业,已涵盖基础教育对应的全部学科,形成了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全学段培养合格师资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教师教育专业体系。教师教育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人文基础和科学素质,强化教师教育课程,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深化“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应用性
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应用型专业。学校积极应对高校转型带来的挑战,通过调整、改造积极增设新的应用型专业。目前逐步形成了秘书学、广告学、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土地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测绘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科学、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文理科并重的应用专业体系。在发展应用型专业过程中,注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拓宽实践育人渠道,加强校地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3)地方性
学校积极发掘地方文化、教育资源,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以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实现差异化发展。围绕咸阳地方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大发展的形势,积极发展与地方需求的师范类、应用类专业,逐步形成了“立足咸阳、面向陕西”的就业格局。
(三)本科专业设置和在校生情况
2014年,学校共设有本科专业51个。我校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5875名,其中本科生15037名,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4.7 %。
表1咸阳师范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修业年限
|
学位授
予门类
|
师范
标识
|
批准文号
|
|
|
1
|
020101
|
经济学
|
四年
|
经济学
|
|
陕教高[2010]27号
|
|
2
|
030302
|
社会工作
|
四年
|
法学
|
|
陕教高[2009]30号
|
|
3
|
030503
|
思想政治教育
|
四年
|
法学
|
S
|
陕教高[2001]100号
|
|
4
|
040104
|
教育技术学
|
四年
|
理学
|
S
|
陕教高[2004]55号
|
|
5
|
040105
|
艺术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S
|
教高[2010]2号
|
|
6
|
040106
|
学前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S
|
陕教高[2007]48号
|
|
7
|
040107
|
小学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S
|
教高[2006]1号
|
|
8
|
040201
|
体育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S
|
陕教高[2001]100号
|
|
9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文学
|
S
|
陕教高[2001]54号
|
|
10
|
050103
|
汉语国际教育
|
四年
|
文学
|
S
|
陕教高[2007]48号
|
|
11
|
050107T
|
秘书学
|
四年
|
文学
|
|
陕教高[2005]17号
|
|
12
|
050201
|
英语
|
四年
|
文学
|
S
|
陕教高[2001]54号
|
|
13
|
050301
|
新闻学
|
四年
|
文学
|
|
陕教高[2004]55号
|
|
14
|
050303
|
广告学
|
四年
|
文学
|
|
陕教高[2003]66号
|
|
15
|
060101
|
历史学
|
四年
|
历史学
|
S
|
陕教高[2001]54号
|
|
16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年
|
理学
|
S
|
陕教高[2001]54号
|
|
17
|
070102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年
|
理学
|
|
陕教高[2003]66号
|
|
18
|
070201
|
物理学
|
四年
|
理学
|
S
|
陕教高[2001]54号
|
|
19
|
070301
|
化学
|
四年
|
理学
|
S
|
陕教高[2001]54号
|
|
20
|
070302
|
应用化学
|
四年
|
理学
|
|
陕教高[2002]114号
|
|
21
|
070501
|
地理科学
|
四年
|
理学
|
S
|
陕教高[2001]100号
|
|
22
|
070504
|
地理信息科学
|
四年
|
理学
|
|
陕教高[2003]66号
|
|
23
|
071001
|
生物科学
|
四年
|
理学
|
S
|
陕教高[2011]29号
|
|
24
|
071102
|
应用心理学
|
四年
|
教育学
|
J
|
陕教高[2010]27号
|
|
25
|
080403
|
材料化学
|
四年
|
工学
|
|
教高[2006]1号
|
|
26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
陕教高[2008]31号
|
|
27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陕教高[2003]66号
|
|
28
|
080714T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理学
|
|
陕教高[2002]114号
|
|
29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理学
|
J
|
陕教高[2001]100号
|
|
30
|
080902
|
软件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教高[2007]4号
|
|
31
|
081201
|
测绘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陕教高[2011]29号
|
|
32
|
12010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四年
|
工学
|
|
陕教高[2006]45号
|
|
33
|
120210
|
文化产业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教高[2007]4号
|
|
34
|
120401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陕教高[2003]66号
|
|
35
|
120404
|
土地资源管理
|
四年
|
工学
|
|
陕教高[2002]114号
|
|
36
|
120901K
|
旅游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陕教高[2005]17号
|
|
37
|
130202
|
音乐学
|
四年
|
艺术学
|
S
|
陕教高[2002]114号
|
|
38
|
130204
|
舞蹈表演
|
四年
|
艺术学
|
|
教高[2013]3号(整理)
|
|
39
|
130205
|
舞蹈学
|
四年
|
艺术学
|
S
|
陕教高[2004]55号
|
|
40
|
130401
|
美术学
|
四年
|
艺术学
|
J
|
陕教高[2002]114号
|
|
41
|
130402
|
绘画
|
四年
|
艺术学
|
|
陕教高[2009]30号
|
|
42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原艺术设计(陕教高[2003]66号)整理后为4个专业(教高[2013]3号)
|
|
43
|
130503
|
环境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
44
|
130504
|
产品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
45
|
130505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
46
|
050207
|
日语
|
四年
|
文学
|
|
教高[2013]4号
|
|
47
|
071201
|
统计学
|
四年
|
理学
|
|
教高[2013]4号
|
|
48
|
130309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四年
|
艺术学
|
|
教高[2013]4号
|
|
49
|
130405T
|
书法学
|
四年
|
艺术学
|
S
|
教高司函[2013]55号
|
|
50
|
080905
|
物联网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陕教高[2014]3号
|
|
51
|
120405
|
城市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陕教高[2014]3号
|
|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和知名度的逐年提高,本科生源质量稳步提升。2014年学校招生省份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有14个省份的一志愿率超过或达到100%,有16个省份的报到率为100%,较同类院校居于前列。录取考生中的应届生比例占到68.75%,较往年有所提高。本科的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在陕理工类高出分数线19分,文史类高出分数线20分,与同类院校相比居于前列。
(五)留学生教育及本科生海外交流情况
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开放办学,逐步建立和完善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国际合作化专业教育办学模式,以开放式、国际化的方式与国外高等院校开展合作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先后制定了《咸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合作联合培养学生项目实施办法》、《咸阳师范学院出国(境)管理办法》、《交换生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项目管理、实施、审批、运行等各个环节,保证交流质量和交流效果的提升。经过数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2014年,共招收来自美国,比利时、荷兰、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等国留学生45名。组织和举办了“留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2014年秋季留学生新老生见面会”、“第一届中华才艺大赛”留学生汉语演讲及才艺展示大赛。与省教育厅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韩国东亚大学、省教育厅留学服务中心、北京教育科技促进会、美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泰国SPN BAANPASA语言培训中心积极联系,开展国家汉办组织的赴菲律宾、泰国担任汉语志愿者项目、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赴新加坡幼儿园任教项目、赴韩国东亚大学游学活动项目、交换生项目、国际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赴泰国进行汉语教学见习项目、“2+2”、“3+1”赴美国留学双学位项目等,为学生出国留学、实习实践搭建平台。2014年,先后有80余名学生通过参加以上各类项目赴国外任教、实习、留学等。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培养和外聘”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教师数量稳步增长,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2014年,学校教师总数达到806人,其中专任教师716人,外聘教师179人,全部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符合主讲教师岗位资格。在校本科生总数15037人,生师比为18.65。
1.职称结构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28人(教授72人,副教授1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84%;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6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84%;具有初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的1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32%。
2.年龄结构
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29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64%;36-45岁2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89%;46-55岁13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8.3%;56岁以上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7%。
表2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表
35岁以下
|
36-45岁
|
46-55岁
|
56岁以上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291
|
40.64
|
257
|
35.89
|
131
|
18.3
|
37
|
5.17
|
3.学历学位结构
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1%;其中博士研究生8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29%;硕士研究生学历3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81%;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29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34%。
4.学缘结构
专任教师中毕业于省内大学的有55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82%;毕业于省外大学的有16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18%。毕业于国内外重点大学的有44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73%;毕业于普通大学的有27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27%。先后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省内外211、985大学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教师来源具有层次性。
(二)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为了全面加强教育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咸阳师范学院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和《咸阳师范学院本科教学主讲教师岗位资格规定》,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对于不重视教学工作或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较大的教授或副教授,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取消其授课资格。2014年,除外出访学、因病休假等原因不能上课外,其他在校教授、副教授都承担了本科生教学任务。学校共有65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占教授人数的90.3%。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优先”的原则,做好年度经费预算,保障教学业务、教学差旅、教学仪器设备维修、教学科研等教学经费开支,并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逐年递增。学校集中财力投入教学,确保教学经费投入的比例逐年增加。按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足额投入经费,在保证四项经费达到25%的基础上,学校每年还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学设备购置和教学基础条件配套建设。学校严格执行有关教学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做到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学。2014年教学经费总投入3855.43万元。教学日常运行经费2131.44万元,生均1417.46元;本科专项经费1450.61万元,生均964.69元;本科实习经费216.69万元,生均144.10元;本科实验经费56.69万元,生均37.70元。
表3咸阳师范学院2014年度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统计表
项目
|
2014年(万元)
|
备注:教学日常运行总支出指学校开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不包括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专项教学经费按决算报表财政支专项经费报;实验费及实习费均按科目余额填报。
|
教学日常运行总支出
|
2131.44
|
专项教学经费
|
1450.61
|
实验费
|
56.69
|
实习费
|
216.69
|
合计
|
3855.43
|
(四)教学设施基本情况及其应用情况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建有标准田径场、体育训练馆、学术报告厅、艺术演播厅、学生活动中心等教学及文体活动场所,通过对现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及周到的人性化服务,提高各类教学设施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1.实验室建设及利用情况
通过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厅“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学校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有效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2014年,“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我校实验室已建成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利用中陕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陕西省财政厅“以奖代补”实验室项目资金等实验室专项建设资金,学校申报各类建设项目30余项,经过筛选、论证,最终立项25项。
利用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据的实时动态管理,做到数据准确有效。仪器设备的管理由院系负责,实验室主任和资产管理员具体管理,做到所有仪器设备的账、物相符,确保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使用安全,统一调配,实现资源共享。截至2014年8月,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金额1.08487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145台(套),共计金额3945万元,占总金额的36.4%。
表42014年实验室获批专项资金项目一览表
序号
|
类别
|
项目名称
|
承担单位
|
批准经费
(万元)
|
1
|
2014年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和应用心理学实验室
|
教育科学学院
|
200
|
2
|
2014年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
校园网无线网络
建设项目
|
网管中心
|
300
|
2.图书馆建设及利用情况
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管理理念,实行藏、借、阅、咨询一体化管理模式。周开放时数达72小时,电子资源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开放。采用ILASII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实现文献采集、编目、流通、期刊一条龙管理。2014年,学校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通过图书馆网站向广大师生提供馆藏书目检索、书刊荐购、新生专栏、资源检索、读者服务、入馆指南、信息服务、网络导航等多种服务。图书资料利用率高,使用效果好,已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学习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至2014年底,学校有馆藏纸质图书123.6万册,生均图书82.2册;电子图书76万册,中外文电子资源11种,电子期刊7000余种。各类读者阅览432909人次,外借图书133267册(其中续借10710册);电子图书浏览、访问、下载219170次.
3.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校园网注重以教学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建设与推广,实现了教务管理、数字图书信息、网络教学等功能,全面有效地支持教学环节中各项工作的开展。目前学校校园网运行良好,为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现已建成覆盖整个校区的以万兆以太网为主干、万兆到汇聚、千兆到接入、百兆到桌面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目前拥有万兆核心交换机2台,汇聚交换机14台,接入交换机300台,光纤总长度20多公里。室内布线到达办公、教学、公寓的每一个房间,学校统一组织施工的有线信息点约9022个,部分楼宇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
依托校园网,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力度,对教学、管理、科研、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进行了处理、整合和应用,使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优化利用。通过从环境(包括教室、设备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面数字化,改善了校内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逐渐形成了以文理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与结构布局。其中,传统师范类专业如化学、物理学等形成了一定的优势。2014年,学校增设了2个专业,本科专业由原来的49个增加为51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扎实有序地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以项目促成果,以项目促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内涵,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名牌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对专业分层次进行建设。截止2014年底,建设有:省级名牌专业1个,校级名牌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校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校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同时,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确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二)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
1.修订培养方案
围绕“培养思想作风朴实,专业基础厚实,实践能力扎实,适应能力较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课程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把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了首位,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不断完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的特色。课程平台主要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四个平台,课程体系模块设置涵盖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
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培养方案形成了以下特点: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形成了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综合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及公共选修课的共同作用,来确保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实现。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增加了选修课程和方向课程学分,对不同专业的选课类型提出要求。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增大实践教学比重。综合教育课程将学科专业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等计入学分。
2.课程建设
积极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中,课程平台主要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四个平台;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必修、选修、专业方向课)、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实践教育课程模块等四个模块。2014年,全校共开设课程1897门,其中必修课1291门,选修课606门,课程门次总数5119次。
以“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为推手,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初步建立了省级精品课、校级精品课、校级重点课三级优质课程资源体系。学校大力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学校建有网络教学平台,引入了清华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平台内有网络课程400多门,目前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平台为学生辅导答疑,系统累计访问量达365万人次。学校购买了尔雅通识教育课程视频,充实选修课程资源,安排指导教师与学生组成视频课学习小组。
(三)教材建设
1.加强制度建设,优先选用高质量教材
制定出台了《咸阳师范学院教材管理工作条例》、《咸阳师范学院教材供应、讲义印制暂行办法》、《咸阳师范学院教材评估暂行办法》等文件,对教材选用及征订进行规范。坚持任课教师推荐、教研室论证,院系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院长把关审批的原则,严格教材选用程序,确保优先选用国家精品课程推荐使用教材、教育部推荐使用教材、获奖教材、国家规划教材等优质教材。并且,学校要求教师选用最新出版的前沿教材,提高教材使用的更新率,适应专业发展需求。
2.重视教材研究,加强特色教材的编写工作
修订《咸阳师范学院教材建设工作条例》,支持教师投身教学研究,编写出版高水平教材和特色教材。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规划教材、陕西省优秀教材奖。目前,学校已获5项省级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3.建设“教材样本库”,加强教材建设研讨工作
为了推广优秀教材的使用力度,学校积极与各大出版集团联系沟通,以赠送形式建立了“教材样本库”。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材建设专题活动,加强教材建设研讨工作。联合出版社举办教材样书展示会,促进教师对本专业新版教材的了解,为相关学科教材的开发、建设提供交流平台。
(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学校围绕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和路径建设问题,多次召开党政会议和各级研讨会,进行“顶层设计”,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1.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推进教学内涵建设
党委和行政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充分认识到了巩固教学中心地位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把教学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加强教学工作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在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具体工作中,认真落实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督促指导,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各教学院系认真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委员会、教研室会议和教师研讨会,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制度,加强教学检查督导工作。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年度赛教、日常教学观摩与对外交流等,引导强化教师队伍潜心研究教学,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各职能部门和教辅后勤单位也在工作中转变作风,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思想。通过以上措施,学校教学中心地位日渐突出,教学内涵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2.整合各方教学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内部优势资源,坚持“调整、改造、新增、培育”相统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根据“生源旺,就业畅”等要求,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调整与改造,突出了应用性人才培养。结合学校实际,决定以机械制造、现代服务、文化建设、经济管理、教师教育为学科专业边界,整合资源,赢得空间。依据专业链群,加大建设投入,培育专业特色,建成六大特色体系,实现专业全面转型。
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通过建设重点专业群,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密切对接。化学与化工学院推进企业广泛参与人才培养,聘请企业高管/总工、技术人员、车间主任或班组长兼任客座教授,参与制订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加强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政治与管理学院整合专业学科内容,加强不同学科的课程渗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化、应用性的课程体系。教育科学学院着力构建“1+2+1”的培养模式(1年搭建学生能力的宽基础平台;2年实行分流培养;最后1年顶岗实习、专业拓展学习,提升教师技能),并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试点。信息工程学院突出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示范区建设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团队式’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在人才模式方面形成了较强的优势。
3.加强教师能力培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着力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现教师教学水平与专业化的同步发展”的目标,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名师示范为引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逐步推行主讲教师制和学生选课制。学校筹划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便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围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要求,一方面,校领导高度重视,人事处等部门加强了青年教师队伍的岗前、入职和年度培训工作,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调整知识结构、开拓学术视野。另一方面,教务处、各院系积极营造浓厚教风学风氛围,加强教学管理监控,大力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应用技能。文学与传播学院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鼓励引导教师编写专业课教材。教育科学学院以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系列精品课程,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在全校形成教学改革示范。音乐学院、体育系等院系强化对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年度考核,加强专业教研室团队技能展示和术科舞台训练实践课团队建设。化学与化工学院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有针对性选送教师到企业实习培训,增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4.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强化创新环节
坚持实践育人导向,重在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加强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的质量监控,积极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遴选建设了一批成效显著、受益面大、影响面宽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实验区积极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平台,取得一定成效。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计算机、摩擦材料专业的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引进企业“入校联合培养”,培养出了一批实践创新能力较强、出校门即可上岗的应用型人才,走出了一条适合省情、校情的人才培养之路。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积极探索实行专业术科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引进地方人文艺术师资力量开展合作,并通过学生基本功大赛、艺术展演等途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实践教学
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构建了“模块化、全程化、分层次、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以下五大模块组成:一是专业见习模块,包括见习、参观、观摩、考察等实践活动,目的是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实验教学模块,包括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三是科研训练模块,包括课程论文(设计、创作)、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四是社会实践模块,包括军事理论和训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以及劳动课等,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五是专业实习模块,包括教育实习(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教学调查等)和专业实习(野外实习、综合实习、生产实习等),目的是使学生能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训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1.学生获奖情况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参赛1306人,获一等奖6人,二等奖17人,三等奖33人。2014年我校参加“外研社”英语演讲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参加“外研社”英语写作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参加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参加2014年陕西省教育系统“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2.实习(见习)环节
先后制定了《咸阳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办法》、《实验教学管理规程》、《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条例》、《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细则(试行)》等文件,明确了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估办法,使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实施、职责、程序、内容、要求等均有了具体规范。学校将实习实训经费纳入教学经费范围内统一管理,并足额拨付,专款专用,逐年增长。学校长期坚持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以校外集中实习的方式进行,实习前指导教师须先行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制订详细的实习安排计划,经教务处审核通过后才可进行,并通过每学期集中检查、实习过程随机抽查、实习结束后评优总结、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实训过程监控。目前,学校建有校外实习基地234个,拥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
3.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严格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各院(系)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选派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论文指导教师,所有选题都要通过院(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做到一人一题。学校设立毕业论文(设计)开题、中期检查、过程检查等环节,要求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论文答辩前,教务处对全校所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检测合格者才可申请答辩,文字复制比在50%以上的不予答辩,论文成绩定为不及格。答辩环节,各专业制定详细的毕业论文(设计)评阅、答辩评分细则,成立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依次审阅后提交答辩,教学督导可随机旁听,监控答辩过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教务处组织校内专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质量、学生的能力水平、完成质量等进行抽检和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院系,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4.实验室教学工作
实验教学涉及各个专业门类,主体可划分为理科实验和文科实验。学校鼓励各专业独立设置实验课程,规定每门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必须要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为进一步提高实验资源利用效率,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学校投入教学的实验室均面向学生开放。开放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型实验、创新型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实验室根据学生人数和实验内容做好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准备工作,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开放工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验项目。近年来,在化学试验中心,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完成的开放研究设计性实验项目达26项,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五、创新创业教育
(一)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
学校积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聘请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作为担任创业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建立专职兼职协调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方位、广谱式拓展。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普通教育选修课《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设计指导》、《创业管理》等课程,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通过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不断拓展创业教育范围。2014年,共开设创新创业课程12门,门次总数20次。
(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项目驱动机制
学校以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为核心,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学生自觉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通过项目申报、立项、分级和评估等项目化管理机制,加强项目指导和培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体会创业,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能力,提升创新素质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组建团队,关注地方经济建设中面临的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生态等重大问题,从自身兴趣出发,紧密结合专业知识,自主提出研究课题。依托学校的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4年,学校立项28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4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同类院校居于前列。
(三)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 校园网、校报等宣传媒介,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创业资源、创业政策和创业项目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深入认识社会,了解企业现状与发展,提高认知能力。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间实习与毕业实习,接触专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创新创业能力。指导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中体验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提高管理创新创业能力。发挥优秀毕业生的创新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成功案例的激励作用,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体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技能专题讲座、学术周、科技月等科技创新活动,组建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淘金者、开拓者、凤凰鸟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计划相关比赛,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进行创业教育的熏陶,激发创业意识、体验创业经历、增进沟通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学校已经连续五年举办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暨创业大赛”,参与学生累计达到了1.6万人次,较好地宣传和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知识。
六、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情况
学校党委和行政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基本理念,不断加强完善教学工作各项政策制度,在发展规划、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充分体现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优先考虑学校资源对教学的配置,努力保证教学一线的需要。学校依托现有学科专业基础,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培育专业特色,全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领导重视、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科研促进、部门服务和舆论宣传的良好氛围。
(二)相关部门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情况
学校相关部门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力以赴支持人才培养工作:
1.经费投入优先保障人才培养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需求紧张的情况下,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优先保证教学需要。近年来,学校四项教学经费投入占学费收入的比例逐年提高。
2.师资队伍充分保证人才培养
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和规范人才培训及引进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学校修订了《咸阳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意见》、《咸阳师范学院教职工继续教育实施意见》和《咸阳师范学院教学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建设配套政策。
3.图书网络大力支持人才培养
图书馆不断丰富馆藏文献,图书、电子文献数量逐年增大,图书资料利用率高,使用效果好,已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学习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学校建设了功能完善、运行状态良好的校园网。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以及网上评教系统,已成为为本科教学服务的校园网络支撑体系。多种网络服务项目和应用系统在本科教学和管理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实验设备着力满足人才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切实改善本科实验教学条件。近三年,学校先后投入经费3000余万元,支持了63项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建成了比较完善的不同类型的教学实验室。目前,学校有实验室36个,本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项目均能开出。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逐年上升。
5.后勤服务切实保障人才培养
切实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各类功能教室齐备,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及其他相关校舍满足人才培养需要。遵循“服务教学、充分利用”的原则,学校加强了对各类校舍资源和教学设施的管理,统一调配,资源共享,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6.学生工作有力促进人才培养
学校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实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坚持传承以“尚德诚信、创新进取、和睦包容、弘毅自强”为精髓的秦汉文化传统,挖掘和有效利用人文资源,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长期以来,我校将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常抓不懈,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由“五大系统”组成、“六大主体”参与、“十大制度”保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从单一检查到全面监控、从定期督查到常态化监控的立体化推进。
图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教学质量保障的“五大系统”
“五大系统”是指教学决策系统、条件保障系统、质量标准系统、教学监控系统和目标监测系统。
教学决策系统是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密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完成学校的顶层设计,并对重大教学活动做出决策。
条件保障系统主要由教学设施、实习基地、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组成。教学条件的维护和完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财务处、教学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国资处、后勤处、图书馆等相关部门,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对教学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质量标准系统主要由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及教学规章制度构成。教学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指南。学校分别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训练、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制定了质量标准和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标准实行动态微调制度,以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教学监控系统包括教学检查、分析评估、反馈调控三个部分。学校通过实施全面、全程和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达到教学质量动态监控的目标。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全方位覆盖。全程是指包括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管理等教学环节在内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是指学校领导、二级院(系)领导、教学督导、教务处全体成员、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参与的各种质量管理活动。
目标监测系统是对培养目标、就业情况以及毕业生的社会评价进行监测,从培养结果检查、衡量与评价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学校重视分析就业状况和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利用各种新型评测工具,加强收集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各种建议,并充分进行梳理总结,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依据。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六大主体”和“十大制度”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管理干部、教学督导、教研室主任、教师、学生、社会等“六大主体”组成。学校不断补充、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制度涵盖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务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质量监控、教学奖励、条件保障、队伍建设等10个方面,并汇编成册。2014年,教务处根据上级政策调整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管理文件修订工作,对部分文件进行清理和废止,建立了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教学制度体系,有效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整体效能。
(四)教学质量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学校以教学质量保障五大系统为制度平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改进教学质量日常监控方式,提高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1.教学决策系统的运行
实施教学工作“一把手”制度、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和领导干部进课堂制度。学校实施校、院系两级“一把手”制度,强化教学第一责任人意识。党委书记和校长经常参加各类教学工作会议,听取意见并给予指导。近三年以来,学校召开研究教学工作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22次,讨论教学方面的议题29个。学校修订完善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调研,了解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2010年以来,学校实行领导干部进课堂制度,全校处级以上干部坚持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天与师生“同听第一课”。
2.条件保障系统的运行
实施教学经费优先保障制度、师资队伍充分保证人才培养制度和硬件设施有力支持教学制度。学校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需求紧张的情况下,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优先保证教学需要。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和规范人才培训及引进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建设配套政策。学校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电子文献数量逐年增大,图书资料利用率高。学校建设了功能完善、运行状态良好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和校园网络。
3.质量标准系统的运行
实施示范课观摩制度、课堂教学竞赛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例会制度、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数据状态监测制度和教学质量年报制度。学校定期开展教学名师示范课观摩活动,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更好地推广名师教学经验,推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每年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切实把竞赛作为教师教学交流、教学培训、教学研讨的有效途径,以竞赛为契机,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对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制度,培养青年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促使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校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的重要环节,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数据内容真实、形式规范。
4.教学监控系统的运行
实施课堂教学听课制度、日常教学秩序检查制度、中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和教学日志制度。学校强化课堂教学监控,实行课堂教学听课制度。学校成立校级、院系两级检查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日常教学秩序检查工作,对无故停课、迟到、提前下课等现象及时通报处理。学校每学期开展中期教学检查工作,采用各院系自查与学校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各院系自查的基础上,由教务处组织进行集中检查。检查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运行、课程建设、试题试卷试卷、实践教学、教学文件归档等教学各个方面。
5.目标监测系统的运行
实施教学评价工具测评制度、学生家长定期沟通制度、校外专家定期会诊制度、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制度和定期反馈社会评价制度。学校采用NSSE-China(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调查工具,通过考察学生的学习收获,研究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行为与大学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情况,满足学校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的需求,进而达到对教学质量诊断和教学决策改进的研究目的。学校与具有较高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MyCOS)开展合作,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跟踪监测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质量,将客观真实的培养质量结果信息反馈给学校,帮助学校改进人才培养、招生和就业等工作。学校建立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制度。各院系通过发信函、打电话、发邮件等方式,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并通过调查问卷定期收集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实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回访制度。每年通过回访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等渠道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七、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风与学习效果
近年来,学校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中心,以强化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为重点,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动力,通过教育引导,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学风建设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逐渐形成了勤学善思、励志进取的良好学习风气。
1.完善制度,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成立了学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咸阳师范学院学风建设实施细则》《关于增强学生体质、改进学生早操管理的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适时修订《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手册》相关管理条例,在新生入校时发放,并以此为内容开展入学教育考试,强化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意识。将学风建设纳入各院系、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作为考评辅导员、评选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学生的重要依据。
2.多措并举,促进良好学风形成
严格学生一日学习行为规范,实行学生纪律通报制度。校学生会成立学校“学风督查队”,各院系部成立“学风督查分队”,轮流值周,对各院系学生的“一日学习行为”进行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检查结果每两周全校通报一次。通过举办“师院大讲堂”、“每日一讲”、“学生社区家园宿舍安全、内务卫生、消防评比竞赛活动”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了各类评优树模活动
做好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生干部、年度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定推荐和表彰工作。学校每年对考研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向全校各院系及考研毕业生发放奖金。通过学习榜样的示范教育效应,有效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迟到、早退、旷课率明显下降。
4.建设学习效果反馈机制,学生学习满意度较高
学校多途径、多举措的建立学生学习效果与评价机制。学校每学期进行学生思想状况摸底调查,每学期开展中期教学检查,每个月召开教学工作例会,每两周召开学生工作例会,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和全校性的问卷调查等评价机制,分析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分析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能力。学校以期中教学检查工作为契机,组织各院系召开学生座谈会,反馈学生的学习满意情况,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在全校随机抽样1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学生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授课教师比例均达到了85%以上,教学督导评教优秀和良好的授课教师比例均达到了80%以上,学生学习满意度总体达到91.6%。
(二)毕业和就业情况
2014年,学校本科生毕业生人数3327名,初次就业人数2880名,本科一次性就业率为86.56%。师范类本科毕业生2172人,就业人数1830人,就业率为84.25%;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1155人,就业人数1050人,就业率为90.91%。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人数为280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9.2%。2014年,学校共有27人参加大学生到基层从医从教项目,55人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120人应征义务兵。学校2014届本科毕业参加考研人数为727人,上线人数为347人,录取人数为280人,考研录取率达到了38.51%。
表五2014年毕业生基本情况一览表
应届本科生毕业人数
|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人数
|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人数
|
本科一次性就业率
|
参加考研人数
|
研究生录取人数
|
考研录取率
|
3327
|
3317
|
2880
|
86.56%
|
727
|
280
|
38.51%
|
(三)扎实推进就业工作
1.多措并举,强化指导,努力提高就业率
学校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推行就业工作目标责制,每年学校与各院系确定就业目标任务并签订就业目标任务书,建立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重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加大责任落实力度,强化目标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市场意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培育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加强就业指导,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强化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各院系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切实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教育科学学院利用专业实习基地畅通就业渠道。政治与管理学院大力发动教师参与就业,通过“分片包干”的方式为毕业生联系就业单位。信息工程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
2.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积极提高就业质量
30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毕业生近50000余人。毕业生中大部分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战线上的骨干,并涌现出一大批省市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高级科研人才、文化艺术名人和党政领导干部。例如,学校毕业生张梦云在宝鸡市烽火中学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多次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被评为宝鸡市“学校管理百校行”活动先进教师。近三届毕业学生面向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近80%,有40%以上的毕业生在基层和民营单位就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和就业地域分布充分契合了学校“服务地方,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
3.毕业生综合素质强,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通过在各地用人单位中进行毕业生质量问卷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访谈等结果表明,我校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认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的政治素质较高,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专业素质方面,毕业生基本功扎实,有着良好的基础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有效吸收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个人能力方面我校毕业生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84.33%的学生对现阶段工作比较满意。91.46%的学生对学校的总体评价为优秀。在所调查的85家用人单位中,92.5%的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比较满意。
我校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特别是咸阳地方基础教育战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福建省漳州市平和正兴学校评价我校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能够独当一面”、渭南澄城创新学校评价我校毕业生“毕业生基本功扎实,有着良好的基础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效吸收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东莞安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评价我校毕业生“工作踏实、态度端正”;深圳微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评价我校毕业生“团队以及敬业精神都不错”;深圳奥视通电子有限公司对我校毕业生给予高度评价“贵校毕业生工作认真细致、自我管理能力强、动手实践能力熟练、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八、主要办学特色和办学成绩
(一)立足咸阳面向陕西,为基础教育培养全学段合格师资
建校36年来,学校心系基础教育,立足咸阳,面向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坚定不移地发展教师教育,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形成了一定的办学优势。我校是传统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色是我校多年办学的结晶。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校的前身咸阳师范专科学校是原国家教委授予的全国26所优秀师专之一,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3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目标,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师资培养。我校师范类专业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全部学科,形成了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全学段培养合格师资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教师教育体系。
重视加强教师教育职后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项目,为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显著的成绩,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品牌。近几年来,在继承原有教师职后培训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基础教育发展新趋势,学校把增强培训实效性、改革传统培训模式作为重点,力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这一窘境,通过积极开展专项调研,摸清教师需求,研究成人教育特点,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等,逐步形成“项目驱动,专家引领,问题导向,论坛激活,课堂实战,同伴相助,合作探究”的培训模式。近三年,我校培训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校长人数累计达到了22680人次,培训对象包括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和幼儿园教师。
(二)依托“帝都”文化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立足有“华夏第一帝都”美誉的古城咸阳,遵循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脉络,挖掘当地宝贵的人文资源优势,传承以“尚德诚信、创新进取、和睦包容、弘毅自强”为精髓的秦汉文化,大力实施各项“文化工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加强秦汉历史文化研究,并充分利用秦汉文化研究成果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学校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开设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如《咸阳地方史》、《秦汉社会文明》、《孙子兵法研究》、《考古学与中古史研究》、《隋唐时期的外来文明》、《唐诗宋词名篇赏析》、《关中古代陵寝文化资源鉴赏》、《音乐鉴赏》、《艺术导论》等选修课。于右任书法学院开设了《于右任楷书研究》、《于右任行书研究》、《于右任草书研究》等课程。学校充分利用咸阳秦汉文化资源,依托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和特色研究项目,结合我校传统优势,着力打造“秦汉地域文化研究”、“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师院大讲堂”等具有地方特色和自身特点的文化建设特色品牌,并始终保持与“西咸新区”建设和“北塬新城”区域文化建设规划的同步、协调,努力实现文化对接与融通。
(三)开展督导进驻院系工作,探索高校教学督导新模式
学校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为重要依据,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推进内涵式发展,创立了由教学督导进驻院系全面巡查、帮助院系集中整改的教学督导工作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新路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13年9月开展,教务处在全校范围开展教学督导进驻院系全面巡查、集中整改的活动,截止2014年12月,由学校教学督导进驻全校10个院系,围绕考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试题试卷、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深入课堂听课五个方面的展开巡查活动。
教学督导进驻院系有效体现了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思路,充分契合了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实现了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水平。教学督导进驻院系从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入手,全程跟进,问题导向,自查自纠,切实把我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到了实处。紧紧抓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深入教学工作内部,全面覆盖教学工作全过程,由点及面,对全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都有了一个深入的自我检阅和自我反思。教学督导进驻院系巡查活动中侧重于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巡查活动不订标准、不打分、不排名,力争做到客观真实地反映二级院(系)教学工作实际运行情况。并且,学校利用教学工作例会的时机,定期通报教学督导进驻院系巡查情况,及时公布巡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以便于未检查的院系自查自纠。随着巡查活动的逐步推进,学校出现了已巡查过的院系积极整改,即将接受巡查的院系加紧完善,全校整体联动的良好局面。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措施及建议
(一)办学经费不足
学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资金来源单一,多年来主要依靠教育拨款和学费收入维持运转。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学校将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加快教育资源最优化整合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校友力量参与办学,弥补办学经费不足,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二)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
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尚不健全,立足咸阳发展的应用型办学模式还停留在雏形阶段。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要建立校企、校地合作育人的法规政策体系和保障性制度的“绿色通道”,为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打下坚实基础。在学生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及就业等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的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的基地建设。